当前位置:首页 > 数字方志馆 > 资料

扬州教场缘何“弃武从商”

发布日期:2010-09-30 访问量:

   教场本是演兵操练、比试武艺的场所;到了清乾隆年间,却成了商业集中之地———

  -明代教场本在城外

  -蚕食营盘逐渐形成

  正在修建的扬州教场将再现明清民俗风情。不过,教场本是演兵操练、比试武艺的场所,怎会成为百业汇集的场所呢?近日,扬州文史专家黄继林从《清宫扬州御档选编》收录的一份奏折中发现了答案。

  奏折——不能舒展,教场搬迁城外

  这份奏折是太子太傅内大臣、两江总督统理河务的高晋上奏的。奏折中说:“教场为演武之地,必须平原空旷,训练官兵,技艺方得施展……通省标营教场俱建设城外,唯扬州营教场设于扬州府城之内。该处民居铺面稠密,四面基址窄狭,操演兵技、施放枪炮多有窒碍,不能舒展。臣上年查阅营伍,见该营教场仅容官兵骑射,其枪兵又在城外空地打靶。一营兵丁两处演习,实与营制未符。必须另行改建,庶为允。协当查,该营旧有官地一段,在府城西门外三里许,周围颇为宽广,以之改建教场远近适中,与营制相宜。”

  奏折接着说,他随即让扬州府县官员“勘估迁建教场演武厅等项费用,计需工料银五百九十余两”。

  这笔钱从哪儿出?“旧教场基址为扬城商贾云集之所,酌议召民建造房屋,收取地租,以充公用。核估铺面住房每岁可得租银一千一百十七两二钱。”

  高晋在奏折最后说:“臣与巡抚臣明德面商,意见相同,臣谨会同江苏巡抚臣明德恭摺具。”

  历史——明代初年,教场本在城外

  为什么“扬州营教场设于扬州府城之内”,而且“该处民居铺面稠密”,致使“操演兵技、施放枪炮多有窒碍,不能舒展”呢?这就要从扬州城池的变迁说起。

  黄继林介绍,元代的扬州城沿用宋时筑的“宋大城”,到至正十七年(1357),在宋大城西南一角改筑了后来被称为“旧城”的城。“旧城”东界为今小秦淮,西界为今头道河,北界为今盐阜路,南界为今城南古运河,旧城周围计“一千七百七十五丈五尺”,十里有余。

  明.嘉靖《惟扬志.卷十一》记载说,“宋时三城其夹城、宝佑城不可骤复矣,而大城亦止西南一隅,以当时户口甚少也”;《明实录》中说“以旧城虚旷难守,乃截城西南隅改筑而守之”。

  这就是说,元时扬州城沿用的宋大城,后一因为人少,二出于军事需要,把城池缩小了。元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璋部继占领常州、江阴后,由东向西攻打扬州,旧城城址远离运河而去,留下一片开阔地,确实有利于防守。明代扬州设有卫所,驻有军队,自然就要设置教场,这时的教场是在城外。

  变迁——筑城御倭,教场到了城中

  战火平熄后,旧城远离运输水道,而城内市民生活所需日用品,如粟米、丝麻,只能从运河边搬进城内,这样极为不便。明嘉靖十八年(1539),巡盐御史吴悌同知州刘乐仁疏通了北水关,疏浚了城内市河;又从府城便益门外高桥运河口起,到城北水关开通了新河,将市河与运河沟通。但这条河也没有能缓解矛盾。

  明永乐元年(1403),永乐帝迁都北京,但财政收入还是依靠江南。而扬州是“自南入北之门户”。不过,当时的扬州连城市居民生活必需品的运输供应都成问题。

  于是,居民在旧城东郭外建房造屋,城市也自然向运河方向延伸。到嘉靖中期,旧城东郊已成为工商业区。

  后来,倭寇经常来犯,以致“外城萧条,百八十家多遭焚劫”。为确保盐课的征收,保护商贾百姓的安全和旧城东郭外至古运河一带的工商业区,官府向盐商借银三万两,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在旧城东郭外环河加筑了一道城墙,是为新城。新城东、南、北三面“周围计长一千五百四十二丈”。新城和旧城之间虽有城墙和旧城护城河(今小秦淮)相隔,但两城相连,实为一体。新城和旧城相加就是明清时的扬州府城,也就是现在的扬州老城区。这样一来,教场不但到了城里,而且还处在城的中央。

  蚕食——商家集聚,教场迁往蜀冈

  清在扬州建扬州营。《扬州营志》记载,扬州营的营盘占地一百零八亩。康熙四年分兵驻防高邮,五年分兵驻防宝应。驻扬兵额减少,教场四周的土地被官民逐渐侵占。最初仅是搭建一些草棚,过后又造起了瓦屋,形成兵民杂处的状况。扬州营营地北面的新圈门虽有通往运司的路,但由于长期堵塞,以至车骑不通。后因康熙南巡,徽商汪简臣捐修教场街道,打通了南北通道,军营就此被一分为二,隔为东营、西营。这条通道就是后来的教场大街,现在的国庆路。乾隆二年(1737),徽商汪承炳又捐资修缮了东西的通道,教场的东西南北皆被打通,民房的搭建也日渐加剧。乾隆三年,在旧教场一百零八亩的土地上,已有民居一千多户,演武厅前也能走走马了。

  到乾隆三十二年,就有了两江总督高晋的奏折。经乾隆御批后,教场迁至西门外的蜀冈之下,城里教场仅有的一点空地也租给了商家。此后,商家在此留了一块地作盐务公地,教场也就成了商业集中之地。

  黄继林说,教场商业区是“蚕食”营盘逐渐形成的,所以它不可能是专业的经营之地,只能是各行各业的集中之所,形成了独有的特色。老教场的搬迁确实是明智之举,既方便了军事训练、活跃了扬州经济,更留下一幅幅风情浓郁的民俗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