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字方志馆 > 年鉴

特载

发布日期:2013-12-18 访问量:

 凝聚各方力量 共建世界名城
2012年6月26日在政协扬州市
七届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谢正义

2008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和国内宏观环境的复杂变化,全市上下紧紧围绕“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创新发展、克难求进,实现了“十一五”圆满收官和“十二五”良好开局,全市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名城建设特色彰显,人民生活水平迈上新的台阶,以县为单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00年以来,我们遵照江泽民主席“把扬州建设成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的殷切嘱托,通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名城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今年5月,省委书记罗志军在扬调研时明确要求,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扬州现代化建设要瞄准更高目标定位,在已经成为江苏名城、中国名城的基础上,加快建设世界名城。建设世界名城,是省委对扬州贯彻落实江泽民主席重要题词精神的最新要求,是省委对扬州推进“两个率先”的具体部署,也是我们加快建设“三个扬州”、坚持以特色发展增强城市竞争力、提升城市影响力的内在需要和现实路径。我们必须深刻认识肩负的时代重任,准确把握建设世界名城的丰富内涵,传承历史,放眼全球,立足现有基础,突出建设重点,凝聚各方力量,走出一条具有扬州特色的现代化建设之路。
——建设世界名城,要始终坚持项目为王。大项目支撑大发展。要着力规划建设宁镇扬通勤化轨道交通项目,加快接入沪宁城际和京沪高铁,努力避免扬州被当今中国主流交通方式的主干线边缘化。坚定不移地推动沿江县(市、区)100亿元、沿河县(市)50亿元投资项目全覆盖,在未来五年再引进30家世界500强企业的同时,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本土跨国公司,夯实建设世界名城的经济基础。
——建设世界名城,要始终坚持人才为纲。扬州历史上的数度繁荣,最重要的因素在于人才的集聚。当今的世界名城,几乎都是人才富集之地。人口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城市的品质与价值,人才的创新创造决定了城市的实力与潜力。我们要以战略的眼光、开放的胸怀,把人才引进和培养放在突出位置,以最优惠、最开明的政策招引人才,以最宜居、最满意的环境留住人才,以最优的创业舞台和最大的发展空间用好人才,使各类人才成为引领扬州世界名城建设的第一要素、第一资源。
——建设世界名城,要始终坚持生态为基。综观世界上的著名城市,没有一个不是以良好生态和优美环境闻名于世。要顺应低碳绿色发展的趋势,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要以创建国家生态市为抓手,进一步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持续打造绿杨城郭新扬州和清水活水城市。要继续提升和加快建设瘦西湖景区、三湾世界运河主题公园、廖家沟生态走廊等一批生态中心,着力营造“天蓝、水清、树绿”和“清洁、清爽、清静”的生态、生活环境,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的生态福利。
——建设世界名城,要始终坚持文化为魂。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文化既是扬州之根、城市之魂,也是扬州成为世界名城的核心要素以及扬州与其他世界名城相区分的鲜明特征。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弘扬“三创三先”的新时期“江苏精神”,传承勤劳勤奋勤勉的优秀品质,形成共创共建共享的良好风气。要着眼世界视野、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挖掘提炼扬州历史文化之精华,使之成为具有普遍和长远意义的人类精神财富。要加强“两古一湖”文化形态的保护和利用,牵头做好大运河申遗工作。要着力推进文化博览城和文化标志性工程建设,大力发展与名城地位相称的文化创意产业。积极倡导崇文重教、热爱读书的社会风尚,努力把扬州建成学习型城市和“书香城市”。
——建设世界名城,要始终坚持精致为要。精致是扬州的独特基因。要推进沿江地区空间整合、产城融合、共建共享、互动发展,通过科学规划实现精明增长。进一步凸现扬州水城一体、布局疏朗、尺度宜人的城市形态,促进古城保护与新城建设相得益彰。高起点推进江广融合地带,特别是广陵新城的规划建设,使之成为扬州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形象的集中展示区。重视和加强重要区域、重大工程的精心规划和精工建设,努力打造传世之作。
——建设世界名城,要始终坚持民生为本。人民满意是建设世界名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进民生幸福工程建设,既要着力抓好“让老百姓喝上干净水、吃上放心菜、呼吸上新鲜空气,有稳定的就业”等基本民生,也要切实搞好居民收入倍增、美好城乡建设、市区“八老”改造和被征地农民参加社保等重点民生;既要加强物质性民生投入,也要加大精神性民生投入;既要注重满足扬州市民的需求,也要不断提高为外来旅行旅游者提供服务的水平。
建设世界名城,是扬州名城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新的奋斗目标,是全市人民共同的历史使命。只有汇聚各方之智,凝聚各方之力,才能成就建设世界名城的伟业。要着力提升全市各级干部的精气神、识才能,强化学习、培训,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使更多的干部具备宽广的知识背景、敏锐的创新意识和专业化的操作能力;要认真学习借鉴世界上先进城市的公共管理和服务经验,努力打造一支既具有强烈的事业心、敬业精神,坚持依法行政、科学施政,又具有世界眼光、知晓国际规则的优秀公务员队伍。要进一步提升广大市民的综合素质,大力倡导开放、创新、文明、理性的现代理念,培养造就具有名城风范的现代公民。
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2012年6月27日在扬州市
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代市长 朱民阳
本届政府工作回顾
2008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复杂形势和国内宏观环境的变化,我们在中共扬州市委的领导下,紧紧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扬州”和建设“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统筹推进,较好地完成了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本届政府目标任务。创成全国文明城市,全市总体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201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30.3亿元,是2007年1357亿元的1.94倍,年均增长13.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9000美元;财政总收入500.96亿元,是2007年213.6亿元的2.35倍,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18.08亿元,是2007年85.7亿元的2.54倍,年均分别增长23.7%、26.3%;固定资产投资1476.18亿元,是2007年的2.06倍。三次产业结构从2007年的8.2︰56.4︰35.4调整到2011年的7.0︰54.3︰38.7。
工业跨越发展。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69.7亿元,是2007年的2.47倍,年均增长16.2%;实现利润487亿元,是2007年的4.3倍,年均增长44%。机械装备、汽车及零部件、船舶及配套件、石油化工四大主导产业产值4058亿元,是2007年的2.56倍。“三新一网一书”产业产值180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26%。产值过1亿元、10亿元、100亿元企业分别达1199家、115家和6家。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取得突破,上汽大众30万辆整车、玛切嘉利、中海造船、环洲船用材料、康博多晶硅一期、天威一期、晶澳二期等重大项目竣工投产。建筑业总产值1897亿元,是2007年的2.4倍,新获鲁班奖10项。
服务业提速发展。2011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1017.9亿元,是2007年的2.12倍,年均增长14.1%,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比2007年提高3.3个百分点。累计建成市级以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22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6亿元,是2007年的2倍。旅游业总收入370.7亿元,是2007年的2.24倍。房地产投资年均增长16.8%。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实现业务收入130.6亿元,是2007年的2.84倍。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是2007年的2.25倍、2.29倍,新增银行机构12家。
农业稳步发展。2011年,全市粮食总产量305.68万吨,比2007年增长27%,连续8年丰收。高效农业总面积171.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0.2%,比2007年提高18.3个百分点。海峡两岸(扬州)农业合作试验区建设大力推进,省级农业产业园区实现县(市)全覆盖。农产品质量稳步提高,新认证“三品”品牌483个。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2家,工商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2940家。农业基本现代化实现程度74%。农村水利、农业开发、农业科研、粮食、农机、供销、气象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2.发展活力显著增强
开放开发步伐加快。2011年,全市注册外资实际到账22.48亿美元,是2007年的1.96倍。进出口总额突破百亿美元,其中出口73.23亿美元,是2007年的2.3倍。累计落户世界500强企业17家。新增4家省级开发区,市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增民营企业注册资本金773亿元,是2007年的2.5倍。累计开工建设亿元以上民资项目641个。台湾事务、外事、侨务和区域协作等工作在开放开发中发挥积极作用。
创新转型成效显著。2011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966亿元,是2007年的5.13倍;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42.8%,比2007年提高20.5个百分点。累计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47家。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是2007年的3.5倍、3.4倍。创成中国驰名商标29件。拥有省以上“两站三中心”219家,是2007年的7.3倍。获批省以上产业基地(特色产业园)42个,其中国家级基地5个。人才总量新增10万人。建成一批公共服务平台。节能减排扎实有效,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主要污染物减排等刚性考核指标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各项改革深入推进。顺利实施部分行政区划调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市、县、乡三级机构改革顺利完成。全面启动事业单位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有序实施。农村综合改革向纵深推进,制定出台《关于推进市区率先统筹城乡发展的实施意见》。文化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顺利实施。国有企业重组与合作加快推进。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50亿元以上。上市公司新增4家,累计10家;增发2家。新组建村镇银行3家、小额贷款公司38家。
3.城乡面貌明显变化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扬州泰州机场正式通航。江海高速扬州段、安大公路、扬天公路建成通车。沪陕高速江六段、宁启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加快推进。沿江万吨级泊位达到21个。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扎实推进,润扬河工程建成通水,京杭运河扬州段“三改二”工程竣工,建成高邮新民滩特大桥。扬州西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即将投入运行。
城市功能更加完善。新改建城市道路132条、桥梁40座。完成友谊路提升改造,瘦西湖隧道开工建设。新城西区一期基本建成,广陵新城、临港新城和蜀冈生态新区、蒋王片区建设顺利推进。汽车东站、城北客运总站建成运营。新增公交车731辆。完成15万户天然气置换。第五水厂一期工程投入运营。扬州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竣工发电。数字化城管体系不断完善。“智慧城市”建设全面启动。蜀冈-瘦西湖风景区创成国家AAAAA级景区和文化旅游示范区。建成宋夹城考古遗址公园。东关街跻身“全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运博会永久会址投入使用。
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有力推进。出台推进城镇化建设实施意见。编制完成全市村庄布局规划及11个重点中心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66个小城镇建成区面积173平方公里。新建改造农村公路2029公里、桥梁779座,所有行政村通上四级公路。新改建无害化卫生户厕68.5万座。启动村级组织“四有一责”建设,52个经济薄弱村建成标准化厂房10.8万平方米。第三轮农村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
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创成“国家森林城市”。全市新增造林62万亩,森林覆盖率从2007年的14.5%提高到2011年的20.1%。市区建立永久性绿地保护制度,新增绿化面积901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43.34%。实施“美好城乡建设行动”。建成六圩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市区污水处理率88.1%。80%以上的村庄河塘得到疏浚。实现了国家生态乡镇全覆盖。扬州创建国家生态市通过省级考核,江都、邗江通过国家考核,宝应、高邮通过国家技术评估,仪征通过省级考核。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通过环保部复核。
4.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水平和质量稳步提高。义务教育全部免费,优质均衡发展深入推进。高中教育质量逐年提升,提前三年实现普及目标。提高市区低保对象在校生保障标准。“宏志班”集群式帮扶教育形成特色。中高等职业教育品牌专业优势明显。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医疗卫生服务不断优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率达90%,基本建成“15分钟健康服务圈”和“15分钟医疗急救圈”。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4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文化建设繁荣发展。创成全国诗词之市。市文化艺术中心建成开放,市文化馆、图书馆创成国家一级馆,乡镇、街道文化站全部达标。文化博览城建设有序推进,新增全国重点文保单位6处,扬州博物馆被首批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扬州工艺集团跻身全国工艺美术行业前三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9%。大运河申遗进入攻坚阶段。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率80%。市档案馆晋升国家一级综合档案馆。市和各县(市)均创成全省体育强市(县)。人口计生、工会、青年、妇女、儿童、老龄、科普、方志等事业又有新的进步。
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建成标准化社区服务中心59个,创成“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7个,市区实现社区工作站全覆盖。加强村民自治,村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97%。荣获“五五”普法全国先进市称号。畅通信访渠道,有效化解一批信访积案。大力推进“平安扬州”建设,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应急能力明显增强,公众安全感测评位于全省前列。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有力有效。民族、宗教、民防、地震等工作扎实开展。法律援助、仲裁和慈善工作稳步推进。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征兵工作受到上级表彰,“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实现六连冠。
5.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实施充分就业城市建设行动计划,着力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2.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23.1万人,2011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56%。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以创业带动就业成效显著。2011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780元,是2007年15057元的1.65倍,年均增长13.3%;农民人均纯收入11217元,是2007年6586元的1.7倍,年均增长14.2%。
社会保障不断完善。2011年末全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比2007年末净增24.62万人、26.38万人和6.54万人。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98.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9.8%。市区启动实施被征地农民和失地农民转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连续11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城乡低保对象补助标准稳步提高。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77%。临时救助机制进一步完善。
民生工程持续推进。大力实施区域集中供水工程,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累计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27329套(间),发放各类住房补贴2986户、3343万元。新建市、县残疾人康复中心6个、残疾人托养机构5个。市区综合整治老小区52个,实施公有住房解危23.05万平方米,翻建小街巷248条,新建或改造农贸市场30个。加强物价监控,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6.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
行政服务效能不断提高。整合12345政府服务热线,回复率、解决率均达93%以上。“寄语市长”及时回复。初步建成“一站、一网、一号、一门”式的政务服务平台。服务经济、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活动深入开展。行政审批“三集中、三到位”工作进一步落实。财政支出结构更加优化,新增财力重点用于改善民生和公共服务。
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升。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办结市人大代表建议1483件、市政协提案2054件。发布规范性文件45件,办理行政复议案件236件。深入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建立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出台《扬州市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全市11类5436项行政权力全部上网运行。
能力作风建设不断加强。制定实施政府能力作风建设实施意见,切实增强“五种能力”、大兴“五种作风”。每年完成一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要课题调研。组织开展公务员知识技能学习培训。创成“群众满意基层站所”212个。切实加强政府廉政建设,严格行政效能监察,扎实开展工程建设等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查处了一批违纪违法案件。
回顾过去的工作,围绕“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建设,我们有以下做法和体会:一是始终坚持加快发展。我们面对激烈的竞争态势和工作中的矛盾与困难,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突出“项目为王”,强势开展针对性招商,成功引进和实施了一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项目,对调整产业结构、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二是始终坚持创新转型。我们把创新作为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把转型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载体创新、制度创新和人才创新,“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路子越走越宽广。三是始终坚持特色发展。我们围绕建设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注重文化保护与传承,注重生态保护与修复,注重精致建设与管理,注重宜居宜业相协调,进一步彰显了城市的独特个性与魅力。四是始终坚持为民惠民。我们牢记以人为本的理念,突出发展为民、发展靠民、发展惠民,从老百姓最基本、最迫切、最现实的民生需求做起,确定民生工作重点,每年出台民生“1号文件”,坚持不懈地为民办实事、解难事,逐步实现由解困民生向普惠民生、幸福民生提升转变。五是始终坚持统筹推进。我们着眼全市发展大局,统筹推进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统筹推进加快工业发展与保护资源环境,统筹推进做大做强中心城市与加快城镇化步伐,实现了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眼前增长与长远后劲的有机统一。六是始终坚持优化服务。我们大力开展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围绕服务市民、服务投资者、服务外来游客,大力建设和完善便民服务体系,政府服务流程优化、效能提升,赢得了服务对象的认可和信赖。这些做法和经验,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坚持和发扬。
新一届政府主要目标和任务
新一届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和“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要求,大力实施创新发展、城镇化、改革开放、民生幸福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突出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突出彰显城市个性特色,突出沿江沿河联动发展,突出提高民生幸福水平,全面推进“三个扬州”建设,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部分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加快建设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
重点实现以下奋斗目标:
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到201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8%,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8%,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43%,信息化总水平指数76.5。
人民生活得到新改善。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倍增目标,到2016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956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440元。城乡基本养老、失业保险覆盖率和城镇保障性住房供给率均达98%以上。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全覆盖。每千人拥有医生2.3人。居民的民主权利得到进一步保障,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幸福感和满意度普遍提高。
城市品质实现新提升。城市融合发展大力推进。建成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设施。古城保护和文化传承得到加强,城市特色更加彰显。创成国家生态市。到2016年,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由目前的180平方公里扩大到215平方公里,城市化率65%,现代化大扬州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
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效。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1.5年;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90人、高技能人员400人;城市和农村和谐社区建成达标率分别为90%、80%。文明创建成果得到巩固提升,全民素质显著提高。社会管理体制、利益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围绕上述目标,新一届政府将在统筹推进各项工作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和突破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1.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必须坚持项目为王、人才为纲,打好转型升级硬仗。狠抓重大项目建设。把建设重大项目作为经济工作的第一抓手,强力推进经济国际化,主攻央企国企、中国百强民营企业、世界500强企业,大力实施“530”招商行动计划,聚焦聚力引进一批产业高端项目和龙头项目,不断提高项目质量,每年新开工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30个以上,实现沿江县(市)、区100亿元项目群、沿河县(市)50亿元项目群全覆盖。全力破解项目建设中的土地、资金、人才等难题,确保重大项目建设进度和实效。提升发展制造业。提高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促进产业向高技术、高品质、高市场占有率、高附加值延伸,推动主导产业高端化、品牌化发展。突破核心技术、强化推广应用,巩固扩大新能源、新光源产业发展优势。跟踪国内外产业发展趋势和技术创新步伐,大力培育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实施“品牌、标准、专利、上市”四大战略和“千企创新升级”计划,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进程,推动工业企业做大做强。到2016年,形成机械装备、汽车及零部件、船舶及配套件、石油化工、新能源等5个千亿级以上产业集群,培育17家百亿元以上企业,建立100家科技型拟上市公司项目库,累计实现40家企业上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强规划引领、政策引导,优化发展环境,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联动发展、生活服务业与扩大居民消费相互促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与开发园区配套建设,提速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地区总部经济和文化创意、现代物流、金融、科技服务、旅游、会展酒店等现代服务业,每年实施100个市级服务业重点项目,主城三个区和开发区规划建设20万平方米以上、三个县(市)规划建设10万平方米以上的科技产业综合体。到2016年,建成现代服务业集聚区30个以上,培育省服务业百强企业10家以上。推进农业高效特色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在稳定优质粮油生产的基础上,重点打造宝应有机农业、高邮水产水禽、仪征林木茶果、江都苗木蔬菜、邗江特色水禽、广陵设施农业六大特色产业基地,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到2016年,高效设施农业面积新增46万亩、累计达到95万亩,设施渔业面积新增17万亩、累计达到30万亩,创成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10个。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深度推进产学研合作,吸引更多的理工科院校来扬合作办学,加强与扬州大学的合作,打造一批技术创新载体、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和企业孵化器,建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核心技术以及国内外一流品牌的优势企业。到2016年,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分别新增250家。提升开发园区创新发展水平,推动江都、仪征开发区争创国家级开发区,邗江开发区争创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深入实施人才“1111工程”和“绿扬金凤计划”,完善人才招引和扶持政策,创新人才培养引进机制,以人才引领产业高端发展。切实做好节能减排工作,确保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2.统筹推进城乡发展,加快壮大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是扬州发展的潜力所在,必须把扶持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整合资源要素,发挥特色优势,加快做大做强,实现在全省争先进位。强化规划引领。完善制定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调整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加快构建“一带一轴”组团式发展格局。着力实施功能分区规划,进一步明确主导产业发展方向,打造专业园区和特色产业乡镇,全面提升省级开发区和乡镇工业集中区发展质态。加快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把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作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按照对内大循环、对外大联通的要求,重点规划建设一批县域快速交通干道,打造便捷通畅的内外交通网络,保障各城镇、重点园区、景区快速抵达高速公路、火车站、机场和港口码头。加快建设淮河入江水道工程。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和国家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加大灌区配套与节水改造力度,推进农村水利现代化。建成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大力推进城镇化。集聚集约整合城乡资源,放宽市民城镇落户条件,推进“三集中”。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提高重点中心镇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开展“强镇扩权”改革试点。深入推进“美好城乡建设行动”。推动沿江沿河联动发展。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特点和主体功能定位,制定实施有针对的激励扶持政策,提升放大沿江沿河地区产业特色优势,以沿江开发带动沿河开发,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3.推进城市融合发展,进一步彰显城市个性特色
加快融合发展、打造个性特色,是提升城市竞争新优势的迫切要求,必须高起点规划、大力度推进。积极推进宁镇扬同城化发展。重点推进扬州至南京、扬州至镇江的城际铁路规划建设,加快与“高铁”主干线的连接。积极谋划三市在规划、交通、产业、环保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同城化,进一步加强规划共绘、基础设施共建对接、创新资源和公共服务共享。加快沿江地区融合发展。坚持交通先行,加快实施文昌东路东延至江都舜天路、北环路西延至扬冶路、新万福路、扬仪路以及运河路南延至沿江高等级公路、邗江路南北延伸工程,适时推进江阳路、扬子江路快速化改造,全面建成瘦西湖隧道,构建“五横十纵”沿江地区快速路网。推进沿江各城市组团之间的融合,重点推动江都和广陵融合地带核心区的发展、新城西区和仪征东部地区之间的融合发展,加快江都舜天路中心商务区和仪征滨江新城建设,形成“东西聚合”的城市弹性组团模式。加强沿江各区内部的融合,打通区域内部南北通道,统筹城区、产业园区、重点中心镇和农民集中居住区布局。推动古城新城协调发展。持续推进古城、古运河保护,不断彰显文化魅力。启动实施5.06平方公里唐子城国家级遗址保护与利用,改善景区周边整体环境,把蜀冈-瘦西湖风景区打造成为世界级公园。加强老城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文昌路东延西拓,完善功能,提升形象。优化城市路网及交通结构,提高公交分担率。完善城市防汛防涝设施,推进城市系统治水。建设三湾世界运河主题公园。加快城市重点区域建设,规划建设一批标志性建筑和建筑群;广陵新城推进一批产城融合、工住平衡项目规划建设,打造智慧生态新城;新城西区及周边地区尽快完成主体建设任务,加快火车站综合客运枢纽、体育公园体育场等功能设施建设,打造现代城市文明建设示范体。加快推进城市“八老”改造。加快编制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有效利用城市各种资源。着力推进城市对外开放。以提升城市品质和开放度为方向,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打造无障碍国际化环境,加快构建以国际化企业为主体、国际化城市为基础、国际化人才为支撑的对外开放新局面。加强与国内外友好城市交流和教育、文化、旅游合作,办好鉴真国际半程马拉松赛、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扬州2500年城庆等活动,积极争取承办国际性会议、赛事等,不断提高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4.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着力打造文化强市
文化是扬州的根、城市的魂。建设文化强市,既要做好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要推进文化的发展与创新,使文化真正成为推进扬州特色化发展、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成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核心支撑。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深入推进文化博览城建设,新建扬州八怪纪念馆和郑板桥纪念馆。实施扬州城大遗址保护工程,打造特色历史街区,研究探索在全国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意义的古城保护模式。牵头做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力度,培养更多的非遗传人,造就更多的名家大师。大力推进文化的创新与繁荣。以扬州独特的餐饮文化、园林文化、工艺文化等为基础,以玉雕、漆器、剪纸、古筝、扬剧等为重点,以壮大大师队伍、活跃大师创作、提升大师品牌影响力为突破口,推动文化创意、文化衍生发展,繁荣发展文化市场,到201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6%以上。积极吸引外来文化,集聚先进文化元素,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兴建一批文化标志性工程,努力打造开放包容、人才富集、创新活跃的区域性文化中心。强化文化的引领和带动。加强优秀文艺作品创作,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大力开展全民读书活动,打造“书香城市”。巩固扩大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放大“扬州好人”效应,针对不同群体选树不同典型,努力形成覆盖所有人群、富有扬州特色的城市荣誉体系,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水平。
5.突出居民收入倍增,进一步提高民生幸福水平
着力提高群众收入、实现居民收入倍增目标,是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并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任务,是建设幸福扬州的基础和核心,也是人民群众最现实的利益需求。推进就业增收。把促进就业和就业增收作为确定重大建设项目和安排政府投资的重要考量因素,大力发展制造业,高度重视本土民营经济在保障和提高居民收入中的基础作用,加快发展服务业,重视发展建筑业,继续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努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形成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产业结构优化与就业结构优化有机结合的长效机制。到2016年,累计开发就业岗位45万个,新增城镇就业2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0万人。促进创业富民。落实扶持政策,降低创业门槛,加强创业辅导,搭建公共平台,大力支持来扬和在扬人才创业,切实帮助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解决经营场地缺乏、融资贷款担保难等突出矛盾和问题。设立并多渠道筹集政府创业引导资金,重点支持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和创业小额贷款贴息,全市建立创业孵化基地50个。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和落实公民产权保护制度,明晰居民房屋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组织开展富民合作,鼓励引导城乡居民将财产向资本转化。积极发展产权交易市场,拓宽民间资本投资渠道,支持居民经营性产权自由流动与交易,通过动产、不动产投资和多样化金融理财,不断增加财产经营收入。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实现市级统筹,城乡基本养老、医疗保险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加大困难群体帮扶力度,加强综合救助体系建设,完善社会救助和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推进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统筹推进民生实事。推动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升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强全民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围绕让老百姓喝上干净水、吃上放心菜、呼吸上新鲜空气等基本民生工作,提高区域供水质量,继续实施市区“菜篮子1161工程”,推进新一轮“绿杨城郭新扬州”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夯实民生幸福的基础。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机构养老为支撑、社区养老为依托的多元化养老格局。推进残疾人事业加快发展。加强农产品质量和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加大对食品、药品生产销售领域违法犯罪打击力度,努力营造放心消费环境。加强物价监控。着力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提高困难群体住房保障水平。按照“同城、同步、同标”的原则,推进市区民生保障一体化。
6.加强法治诚信建设,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加强法治诚信建设是推进文明进步、构建和谐社会、保证经济良性有序发展的基础工程,并努力成为扬州城市的形象和名片。深化法治扬州建设。认真实施“六五”普法,加强法治文化建设。以流程公开、标准量化、责任明确为重点,进一步创新政府行政管理服务体系。加强市场经济秩序整顿,加大对关键行业和重点岗位经济犯罪的查处力度,切实保障企业和劳动者合法权益。到2013年创成全省首批法治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市;2015年,2个以上县(市)、区达到全国法治创建工作先进标准。扎实推动诚信社会建设。强化全社会诚信教育,加强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整治,不断增强市民诚信意识,形成“人人有诚信、时时守诚信、事事讲诚信”的社会风气。强化政务诚信,以诚信政府建设带动全社会诚信建设。建设诚信企业,以诚信经营、诚信管理、诚信服务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建设,扶持发展资信评估和信用管理行业,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类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的信用记录、信用评估、信用激励和惩戒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推进“四位一体”社区治理模式,加强基层自治组织建设,提升社区服务功能。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健全实体化的人口服务管理机构,实施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畅通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社会矛盾纠纷防范化解机制和信访工作长效机制,做好法律援助工作,引导群众依法有序参与公共事务。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坚持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不断提高公共应急管理处置能力。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强化虚拟社会管理。深化“平安扬州”建设,推进建设技防城,完善社会治安打防控体系,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全力以赴做好今年下半年工作
重点抓好以下八项工作:
1.保持经济平稳增长
强势推进以工业经济为主体的实体经济发展,大力实施先进制造业高端发展、民营企业加快上市、与央企合资合作等行动计划,对重点企业细化政策措施、实行一企一策。抢抓机遇扩大内需。以国家扩大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实施范围、支持自给式太阳能等新能源产品进入公共设施和家庭等为契机,制定出台我市对接落实的专项意见,鼓励企业加快研发生产相关产品,抢占市场份额。积极培植消费热点,在巩固零售、餐饮等传统消费市场的同时,活跃汽车、家电等消费市场。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出台促进旅游淡季不淡的政策和措施,着力提升来扬游客人均消费水平。多管齐下加大投资。狠抓年初确定的200个市级重点投资项目建设进度,积极推进京沪高速扩容及南延、沪陕高速江广扩容、宁扬镇城际铁路等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认真落实国务院鼓励引导民间投资“新36条”意见及配套实施细则,争取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建设、社会事业等领域。
2.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继续深化“重大项目建设突破年”活动,推进项目落实、质态提升、效益提高。对今年以来特别是“烟花三月”节期间新签项目全面梳理,按照“六定”要求跟踪落实已经排定的重大项目,切实增强项目建设的实效性和成功率。强化联合会办,确保在建项目顺利推进。以“8?18”为时间节点,集中开工建设一批工业、服务业和城建重大项目。高度重视项目的投入产出比,对拟上项目、新建项目进行税种、税额的评估,制定出台差别化的扶持政策,加快形成以项目为基础、以效益为根本、以税收为关键的鲜明导向,切实提高重大项目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度。
3.进一步做好“三外”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对外开放工作会议精神,以各开发区和企业及项目为主体大力推进外向型经济发展。有针对性地开展对日韩港台及欧美地区的产业和主题园区招商、对地区总部经济的定向招引,力争再引进一批世界500强、行业龙头企业以及地区总部中心等。切实稳定外贸出口,落实国家和省扶持外贸出口政策,在企业参展、技术引进与合作、出口信用保险等方面予以更多扶持,着力提高通关效率和贸易便利化水平,扩大自营出口规模。大力推进企业“走出去”,更多更好地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
4.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对地方经济贡献和市民就业的支撑作用。强化各类要素保障和服务,帮助企业争取项目和资金,统筹解决用地、用工、用电等问题。加大银行信贷投放,年末新增存贷比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全年工业贷款增幅高于全市贷款增幅3个百分点。规范和优化金融服务,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推动金融机构设立中小企业贷款专营机构,提供符合中小企业特点的融资产品和服务。引导企业与各类风投创投基金合作,支持企业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集合债券等进行市场融资。积极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大企业、大集团合作,研发新产品、培育新技术、引进新人才。
5.切实抓好“三农”工作
抓好粮食生产,力争秋熟丰收。加大农产品产销对接力度,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完成年度水利工程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任务。全面推进“六路一边”沿线村庄环境整治,创成省三星级“康居乡村”60个以上。做好11个重点中心镇建设工作,加快提升中心镇承载服务能力。推进村级组织“四有一责”建设,完成208个经济薄弱村物业、产业项目帮扶建设任务。
6.加快推进重点城建项目
完成区划调整后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加快编制江广融合地带发展规划与设计。加快推进新城西区规划建设。加快推进城庆广场建设,建成文昌东路东延和廖家沟、芒稻河大桥。抓好瘦西湖隧道和运河路南延、江都路北延等工程建设。启动实施文昌路全线建设和提升工程,继续推进“五路一环一河”环境提升。完善提升“双东”历史街区。启动智能城管应用平台建设,加大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沪陕高速江六段力争年底建成。
7.扎实推进民生工作
高质量完成今年“一号文件”确定的167项民生实事和22项为市区人民办实事项目。落实就业创业“四项行动计划”,做大中等收入群体,促进中低收入者加快提高收入。继续推进区域供水工程建设,基本实现全覆盖。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确保完成年度任务。继续抓好市区“八老”改造。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重点推进被征地农民和失地农民转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邗江、广陵、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城西区覆盖率达95%以上。育才小学东区校建成招生。启动市中心血站和苏北医院急诊中心建设。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推进市区“菜篮子1161工程”和平价蔬菜店建设。
8.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围绕在全省率先创成“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市”目标,全面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认真做好信访接待和积案化解工作。突出抓好重大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治,抓好道路交通、校车、消防、建筑施工和危险化学品等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做好国防教育和双拥工作。加强社会舆情、网络舆情分析和应对。严格防范和严厉打击各类严重刑事犯罪,确保社会安定祥和。
真抓实干 扎实开局
在政协扬州市七届二次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谢正义
(2013年1月5日)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是扬州筹备建城2500周年城庆的全面启动之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开好局,对全局至关重要!前不久召开的中共扬州市委六届四次全会,明确了今后三年扬州发展的总依据、总任务和今年工作的总基调、总要求,对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三个扬州”和世界名城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把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关键在于动员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从本地区本部门做起,从我们每个人自身做起,从当下做起,真抓实干、扎实开局。
真抓实干、扎实开局,要思想统一、目标明确。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市委全会提出,到2015年沿河地区要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沿江地区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中心城市核心区要围绕建设世界名城的目标,加快特色发展和精致建设,全面提高城市品质、公共服务水平和国际知名度,以崭新的形象迎接建城2500周年。这三个方面的工作体现了分类指导的要求,统一于“三个扬州”和世界名城建设的大局,是今后三年全市上下共同奋斗的总目标、总任务。这个目标任务是党的十八大精神在扬州的具体实践,体现了中央精神、省委要求与扬州实际的有机统一,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根本要求,体现了“取法乎上”,以更宽视野、更优参照、更高标杆建设名城的发展追求。这个目标任务是全球化背景下扬州特色发展的必然选择,有利于挖掘和发挥扬州的发展潜力与比较优势,有利于彰显扬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运河名城和生态名城的城市特色,有利于我们在新一轮大发展中抢得先机、赢得主动,加快建设汽车名城、旅游名城、建筑名城和科教名城,增强扬州的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这个目标任务是全市人民对更加美好生活的共同期待,我们不是笼而统之、贪大求洋、好高骛远去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而是立足扬州实际和阶段性发展特征,既有分类指导、又有高点定位,既顺应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期待、又引领全市人民去创新创造,是扎根民心民愿、着眼共建共享的务实之举。
真抓实干、扎实开局,要抓大抓重、重点明确。抓大抓重,就是要集中力量办好大事,突破重点带动全局。要围绕“六个基本”抓发展。最基本的往往是最重要的。“六个基本”是继我们提出建设世界名城“六为”发展路径之后,市委六届四次全会确定的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工作的战略重点。要研究制定行动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和重点内容,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确保工作力量向“六个基本”集中、政策措施向“六个基本”倾斜、要素资源向“六个基本”集聚。要围绕重大项目抓突破。我们始终要清醒认识到,发展不充分、不全面、不平衡、不稳定仍是扬州当前面临的主要矛盾,重大项目仍然是“三个扬州”和世界名城建设的第一抓手和第一支撑。我们要毫不动摇地扭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不生虚火,不图虚名,扎扎实实组织好“重大产业项目突破年”“重大城建项目会战年”相关工作,着力规划建设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主攻强攻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开工建设一批重大城建标志性工程,进一步夯实扬州经济发展的根基,积蓄名城建设的底气。要加大项目推进力度,做到每月有项目推进活动、每季有现场办公会,切实将“项目为王”具体落实为“开工为王”“竣工为王”。要围绕制度创新抓改革。改革是最大的红利。我们也将2013年确定为“改革攻坚年”,就是要着眼于区划调整后现代化大扬州建设的新格局,以敢于改革的勇气和善于改革的智慧,努力构建符合世界名城建设需要、富有生机活力的经济管理、行政管理、社会管理、城市管理等体制机制,切实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真抓实干、扎实开局,要动真碰硬、措施明确。千忙万忙,不落到实处都是白忙;千招万招,不动真碰硬都是虚招。新的一年,我们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凝心聚力抓落实,按照市委全会报告和在本次“两会”上即将审议通过的市政府工作报告、即将下发的民生“1号文件”的精神,按照“可定义、可量化、可操作、可考核、可追究”的要求,细化工作责任,明确工作措施,全力以赴抓好推进。要面对面定责。“两报告一文件”是全市年度工作的计划任务书,也是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各地各部门各单位都要围绕“两报告一文件”的要求开展工作,做到方向不跑偏、动作不变形、工作不走样。要将“两报告一文件”目标任务逐项分解,明确责任主体,面对面下达、点对点锁定,确保各项工作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具体人员。要实打实推进。进一步完善推进重大项目、重点工作的机制与制度、方式与方法。全市上下要全力保障项目建设一线,全力服务项目建设一线,全力解决项目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要继续加大重大项目和民生实事工程的督查推进力度,采取定期督查、节点督查、现场督查、观摩会督查等多种形式,动真格、出实招,确保中心工作、重点工作、群众关心的工作不失控,确保说到做到,做就做到最好。要硬碰硬考核。继续完善各类考核办法,把“两报告一文件”的目标任务作为县(市、区)党政正职考核和市级机关部门考核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提高重大项目建设、核心经济指标、重点民生工程在各级干部考核中的权重。要健全和完善“三公开三报告”制度,进一步把干部的工作业绩与干部的培养使用紧密结合,通过动真碰硬的考核与考评,明确工作导向,锤炼工作作风,营造真抓实干的工作氛围。
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2013年1月6日在扬州市第七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市长 朱民阳
2012年工作回顾
2012年,预计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50亿元,增长11.5%。财政总收入554.51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25亿元;税收收入180.61亿元,增长16.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税收占比80.3%,比上年提高9个百分点。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370元,增长14.5%;农民人均纯收入12900元,增长15%。
加强分析研判,努力把握主动权,经济保持平稳增长。一是狠抓项目建设。通过加强要素保障、协调服务、督查考核,推进实施了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上海大众30万辆整车等30个重大项目投产。普洛斯物流等100个重大项目开工。扬州泰州机场建成通航。江都至六合高速公路、333省道高邮西段和新民滩特大桥建成通车。扬州港新增万吨级泊位5座。润扬河工程建成通水,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扬州段基本建成,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加快建设。500千伏仪征输变电工程建成运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3%。二是着力抓好内需。在巩固零售、餐饮等传统消费市场的同时,活跃汽车、家电等消费市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63亿元,增长14.3%。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房地产业稳定健康发展,完成投资220亿元,竣工商品房480万平方米。出台促进和支持建筑业发展意见,实现建筑业总产值2100亿元,增长15%。三是推进经济国际化。举办“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和名城扬州携手世界名企联谊会等境内外招商活动,注册外资实际到账21亿美元,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10家。促进外贸企业调优产品结构、加强品牌建设、开拓新市场,实现进出口总额102亿美元,其中出口80亿美元,增长9.3%。完成外经营业额4.1亿美元,增长17.3%。四是全力支持企业发展。召开全市企业发展大会,开展“走进企业、服务企业”系列活动,在土地供应、融资担保、成果转化、人才员工、市场开拓等方面抓好服务。推进与央企的合作。帮助企业向国家和省争取各类财政扶持资金7.6亿元、债券融资45.2亿元,推动银企签约53项、发放贷款256亿元。分别出台支持国资公司优化发展的意见。新增民营企业注册资本金实际到资430亿元,增长22.8%。
加快结构调整,推进科技创新,转型发展步伐坚定。一是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重点围绕五大千亿级产业分别研究发展战略和举措。落实国家各项扶持政策,加大对新兴产业金融和人才支持。机械装备、汽车及零部件、船舶及配套件、石油化工产业实现产值4830亿元,增长14.5%;新能源、新光源产业实现产值600亿元,增长17.5%。二是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编制文化创意、工业设计、科技金融等新兴服务业发展规划。制定扶持政策,推进服务业九大产业和地区总部经济、会展业加快发展。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180亿元,增长12%;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0%,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旅游业总收入430亿元,增长16%。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业务收入185亿元,增长41.7%。年末人民币存贷款余额3273亿元和2020亿元,分别增长16.1%、17.7%。三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西安交大扬州科技园建成开园,东南大学扬州科技园和研究院启动建设。获批江都建材装备、仪征汽车及零部件、高邮特种电缆3个省级科技产业园。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8家,获批省级以上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36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孵化器孵化面积64.6万平方米、在孵企业627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1%,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20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43%。新增专利授权7571件、发明专利授权443件,分别增长56%和75%。创成中国驰名商标5件。扬州被分别授予“中国城市信息化推进十强”和“中国智慧城市推进十强”称号。四是推进园区提档升级。出台关于推动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跨越发展和促进市化工园区绿色发展的意见。专题研究各省级开发园区发展定位,实行一园一策。6家省级以上开发区进入全省第一板块,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批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邗江开发区创成省高新技术开发区,广陵产业园升格为省级开发区。全市开发园区业务总收入、工业产品销售收入、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增长36%、36%、30%。五是强化节能减排。全年实施节能技术改造项目127项、循环经济项目39项、减排项目171项,淘汰落后用能设备2232台(套),关闭“五小”企业104家。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实现节能34.6万吨标准煤,节能减排和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工作完成省定目标。
抓好城乡统筹,推动融合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一是推动沿江地区率先融合发展。实施沿江地区融合发展行动计划,优化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推进沿江各市(区)组团之间及沿江各区域内部的融合。谋划和推动江广融合地带建设。新城西区城市副中心功能进一步完善。二是提升主城区建设和管理水平。推进瘦西湖隧道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友谊路拓宽改造竣工通车,文昌路东延及广陵大桥、仙女庙大桥建成。推进“清水活水、不淹不涝”城市建设,完成河道生态清淤6条,整治积水路段14个。推进古城保护,东关历史文化街区通过AAAA级景区验收。国展中心二期建成,西部客运枢纽开工。开展占道经营、违法建设、渣土车等专项整治行动,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开发利用地热资源,扬州被国土部命名为“中国温泉之城”。城镇化工作稳步推进,全市城镇化率59.4%。三是积极推进“三农”工作。落实各项惠农强农政策。全年粮食总产量306.4万吨,实现“九连增”。新增设施农业12.8万亩、设施渔业5.4万亩,新增高标准农田15万亩。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利润分别增长20.6%、15.7%。工商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累计3464个。村级“四有一责”建设成效明显,扶持经济薄弱村建设标准厂房累计95万平方米。承办第14届江苏农业国际合作洽谈会。新建市区“菜篮子”基地2500亩。农机、粮食、供销、气象、农业科研在“三农”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四是壮大县域经济。实施沿江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沿河地区加速崛起行动计划。争取省财政提高对高邮宝应转移支付比例、扶持南北园区共建政策和城镇化建设试点取得突破。推进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试点,完成土地整治4万亩。五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全市新增造林8.81万亩,市区新增绿地125.48万平方米。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22天,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实施“美好城乡建设行动”,继续开展农村河道河塘疏浚整治,完成“六路一边”村庄整治任务,新创省三星级“康居乡村”60个、市级“优美乡村”10个。生态市创建通过国家级考核验收。
积极深化改革,创新社会管理,和谐社会建设成效明显。一是协调推进各项改革。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全面完成,绩效工资改革稳步实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和规范化建设有序进行,医改主要工作任务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化解工作基本完成,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基本实现。做好“营改增”试点工作。高邮市和杭集镇、邵伯镇入选第三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城镇。二是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创成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县(市)区2个。南邮通达学院来扬办学。育才小学东区校建成招生。创成省四星高中2所、省优质幼儿园13所。新招宏志班24个。中等职业教育创成省品牌和特色专业9个。高考本二上线人数增长11.5%。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标准化达标率97.1%。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十个统一”政策,参合农民政策范围内住院补偿比例达75%。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建村级文化广场300个,文化惠民活动深入开展。曲艺中篇《盛世红伶》获全国“牡丹奖”,木偶剧《琼花仙子》获国际木偶节最佳剧目奖。纪录片《自然之子》获中国广播电视星光奖。成功举办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暨世界运河大会。新实施文化博览城项目7个。大运河申遗文本预提交世界遗产中心。非遗保护工作成效明显。推进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扬州马拉松赛被国际田联授予“金标赛事”称号。人口计生、科普、档案、方志、台湾事务、侨务、外事和工会、青年、妇女、儿童等事业取得新进步。三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建成社区工作站282个,市区社区服务中心建设覆盖率86.6%。深化行业协会和社会管理改革创新,出台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政策意见和实施办法。开展领导干部接待群众来访工作,办结信访积案276件。全市各类调解组织受理矛盾纠纷2.2万件,调处成功率98.6%。市级民主法治村(社区)建成率95%。做好“四项排查”工作,加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情报信息研判和网上舆情导控。开展治安重点地区整治,公众安全感继续位居全省前列。实施食品药品生产流通领域集中整治行动,着力解决影响群众饮食用药安全的突出问题。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对交通运输、消防、建筑施工和危险化学品等重点领域的安全监管。迅速处置、科学应对高邮、宝应地区“7•20”地震,救灾和灾后恢复工作有力有效。平安扬州和法治扬州建设取得新进展。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取得新成效,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民族、宗教、民防、仲裁等工作扎实开展。
致力增加居民收入,切实为民排忧解难,民生工作扎实有效。一是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多措并举建设充分就业城市,新增城镇就业6.1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4%。“就业e图”获工信部创新应用奖。开展创业培训1.1万人,新建创业孵化基地15个。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引导鼓励城乡居民拓宽投资渠道,城镇家庭经营性、财产性收入分别增长15%、8%,农村家庭经营性、财产性收入分别增长10%、25%。实施了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孤儿赡养标准的新一轮提标。二是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净增缴费4.5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覆盖率98.5%,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96.4%。落实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政策。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支付比例分别达82%、70%。推进市区社会保险征缴政策、待遇水平、信息系统的统一。三是推进民生工程。保持物价基本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3%。建设平价商店75个,发放困难群体价格补贴1492.53万元。如期实现区域供水全覆盖。新改建农村公路230公里、危桥100座。基本完成农产品市场检测室升级改造。市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中心建成启用。市区整治改造老小区40个、“城中村”15个,完成公有住房解危6.18万平方米,调整优化公交线路13条。全市新建经济适用房2000套、公租房7491套(间)、廉租房360套。住房公积金新增扩面7.5万人。新建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57个。扬州被评为全国公益慈善七星级城市。老龄、残疾人事业取得新业绩。
强化能力作风建设,努力提高服务水平,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继续开展“三下三联三交”活动。围绕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等6项重点课题进行深入调研。认真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界意见。全年办理市人大代表议案、建议472件,政协提案596件。科学界分权力,归还和下放给广陵区459项行政事权。畅通重大项目行政审批“绿色通道”,实施基本建设项目并联审批改革。加强政务公开和新闻发布工作,完成“中国扬州”门户网站群主站和95个子站整合建设。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全省第一。开展领导干部到12345政府服务热线中心现场接听群众来电活动,回复率、解决率均达94%以上。制定政府规范性文件18件。办理行政复议案件354件。开展“三公开三报告”电视直播活动。实施重大项目监督检查和考核问责办法。强化行政效能监察和审计监督,开展工程建设等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查处了672件违纪违法案件。
2013年工作安排
2013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六届四次全会的部署和要求,稳中求进、进字当先,强化基本、扎实开局,进一步推进创新转型,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促进城乡统筹,进一步加强社会建设,进一步提升生态文明,进一步增进民生幸福,全力推进“三个扬州”和世界名城建设,加快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
2013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在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省均水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节能减排完成省下达任务。
重点做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以稳中求进为首要任务,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抓好工业重大项目建设。全力抓好一批新的重大项目,新开工10亿元以上工业重大项目45个。制定出台项目绩效评估办法和按项目质量供应资源要素的政策措施,努力提高项目质量和产出效益。推动一批项目投产达效。加快潍柴亚星汽车等16个重大项目建设进度,确保年内竣工投产;抓好已竣工的上海大众整车等20个重大项目尽快达产达效。推动一批中小型技改示范项目实施。加快产业技术进步,出台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政策意见,实施亿元以上技改项目150项、重点技改示范项目20项、重点成果转化项目20项。在突出抓好工业重大项目的同时,继续扩大全社会有效投入,改善投资结构,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00亿元以上。
扶持实体经济发展。制定并落实推进基本产业发展的具体举措。出台扶持本土企业和培育优秀企业家意见,对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实行一业一策、一企一策服务。高度重视建立小微企业服务体系,推动小微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开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十项行动,工业贷款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市场,引进汇丰银行,设立村镇银行、小额信贷公司10家以上。大力推进企业上市和直接债务融资工具的运用。帮助企业解决用工矛盾,支持企业培养和引进高管人才、技术骨干。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15%。
发展现代服务业。围绕促进经济发展、体现精致扬州特色、提高市民生活品质,着力优化服务业布局,提升服务业发展层次,做大做强服务业。确保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市级以上服务业集聚区年营业总收入增长15%。拓展提升旅游业。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商务旅游;强化县域特色旅游项目规划和培育;围绕实现旅游“淡季不淡”,规划建设具有温泉酒店特色的旅游度假区,全年旅游业总收入突破500亿元。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以“亿吨大港、百万标箱”为目标,整合沿江、沿河港口资源,实施江河联动,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规划建设空港产业园,争取扬州泰州机场实现一类航空口岸开放;建设扬州综合保税区并争取年内获批。大力发展以办公室为载体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以实验室为载体的研发产业,以工作室为载体的文化创意产业。细化落实特别机制和特殊政策,培育发展地区总部经济和会展经济。
增强消费拉动作用。巩固传统消费市场,积极开拓中介服务业、高新技术服务业等新领域,积极培育文化、教育、康体、家居服务等新热点,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等新业态。建设广陵区、江都区、邗江区四个专业批发市场,加快万科商业综合体、扬州商城综合体、京华城综合体等建设进度。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提升农家店建设质量和物流配送水平。加强产品质量监管,营造放心消费、安全消费环境。推动住房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二、以创新转型为核心,加快提升产业竞争力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提升企业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现有产业,新建省级以上“三站三中心”40家,培育科技型拟上市企业10家、高新技术企业60家、科技创新示范企业100家、民营科技企业1000家,鼓励企业创建国家级研发机构,实现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继续实施“上市、专利、标准、品牌”四大战略和“千企创新升级”计划,设立市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服务中心,新增注册商标3500件、省级以上品牌30件以上。
推进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开展国家级创新城市建设。启动规划建设科教创新城。全面推动主城三区和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20万平方米,宝应、高邮、仪征10万平方米以上具有专业和特色的科技与创新产业综合体建设。启动建设国际技术转移及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以创业融资、居住奖励、子女教育等政策创新为核心,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综合环境,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研发中心和科技职业经理人团队入场,吸引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的技术和成果来扬转化。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全年引进创新创业领军人才100人。加强对本土优秀人才的培养,发展一批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进一步提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重。
深化政产学研金合作。组织和推动企业向国家争取牵头实施产业目标明确的重大科技项目。提升南大-扬州光电研究院、南大-扬州化工研究院、西安交大扬州科技园等研发平台的建设和服务水平。推进与中科院、中关村等共建科技园或研究院。制定并实施“科教合作新长征”计划,加强同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高度重视与扬州大学的深度合作。新签产学研合作项目250个。加快发展科技金融,设立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对科技企业投资。
三、以增强活力为目的,扎实推进改革开放
加快开发园区建设。实施好园区特色化发展和个性化考核意见。引导各开发园区根据现有产业基础提升做大主导产业,在相关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重点做好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推进产城互动,科学规划布局产业、生活配套、科技创新和研发孵化器三大板块。推动园区“二次创业”,所有省级以上开发区6月底前都要实现同先进开发区的结对合作和开展产业转移对接。
提升发展开放型经济。主攻央企国企、中国百强民营企业、世界500强企业,大力实施“530”招商行动计划,继续开展“名人名企名城行”活动。办好“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国际盆景大会等重大节庆活动。注册外资实际到账增长14%,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10家以上。扬州出口加工区用好“飞地经济”政策,新引进驻区企业20家,新增出口10亿美元。外贸出口增长15%。加快“走出去”步伐,支持企业参与境外项目投资开发,建立国际营销网络和生产加工及原料基地,外经营业额增长15%。
扶持民营经济发展。降低门槛、放宽准入,鼓励民营企业参与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社会公用事业建设,支持民营企业跨行业、跨地区兼并重组,促进企业经营和管理模式创新。切实帮助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解决经营载体缺乏、融资贷款担保难等突出矛盾和问题。充分发挥商会、行业协会等组织作用。新增民资注册资本金实际到资480亿元,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17个、10亿元以上项目20个,新增私营企业1.5万户、个体工商户2.5万户。
继续深化改革。实施职业教育资源整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市区社会保险、民政福利政策的同城同步同标,逐步实现市区社会保险统筹、统一管理。整合执法管理资源,提高属地化执法管理能力,促进城市管理重心下沉。围绕加快规划落地、项目落地、开工落地,全面落实工业项目行政审批流程优化方案。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梳理并下放一批行政事权。改革政府投资项目和现代服务业项目审批流程,积极推进基本建设项目并联审批,并试行不予行政许可汇报制、项目备案制,落实服务承诺制。积极推进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加快实现基层社会管理“扁平化”。全面实施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发挥国资公司在城市建设和社会公共服务方面的骨干作用。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
四、以城乡统筹为引领,全面提升城乡建设水平
扎实推进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快城镇化步伐,提高城镇化质量,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0%。进一步完善“一带一轴”市域城镇空间布局。集聚集约整合城乡资源,推进“三集中”,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升县城(镇)城市功能,加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向镇村延伸。加大重点中心镇投入,完善公用基础设施,促进产业发展和农村消费。新改建农村公路100公里、改造危桥100座,镇村公交开通率达40%。加强城镇就业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就业、教育、医疗、养老城乡一体化。宝应、高邮成为省城镇化试点县(市)。
推进农业现代化。继续推进50亿元产值的连片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每个县(市)区重点打造1个省级农业园区,建成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区20个。新建设施农业10万亩、设施渔业5万亩。新增高标准农田15万亩。高效农业保险占农业保险比重达20%以上。推进农业产业化,培育1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45家、10亿元以上企业8家。加快发展农业专业化服务,加强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能力和带动能力,新创市级以上“五好”示范社100个。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围绕农民放心种菜在田头到市民放心消费在餐桌,做好“菜篮子”工程,加大投入,减少流通环节,新扩建无公害蔬菜基地2000亩。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落实好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完善县域功能区规划。推进工业集中区整合和提升,形成一镇一业、一镇一特色。充分发挥交通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重点做好列入新一轮省道网规划干线公路的新建扩建,加快237省道建设,全面开工建设333省道仪征段。大力实施中央财政农田水利重点县、灌区节水改造和水利血防工程,加快水利现代化进程。积极帮助县(市)向上争取项目和资源。村级“四有一责”建设再提高,实现沿河地区行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20万元、沿江地区30万元以上。
五、以融合发展为方向,进一步做优做美中心城市
加快宁镇扬同城化步伐。推动完善宁镇扬同城化工作机制,积极推进宁镇扬资源统筹配置和宽领域全面合作。开展宁扬、扬镇城际轨道项目的前期工作。推进交通、港口、旅游、环保、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加强沿江地区组团间的空间联系,着力构建“三环十纵十横两个枢纽”内部交通体系。完成328国道连接线建设。推进瘦西湖隧道、新万福路、江都路北延、开发路东延、文昌路西延等工程。启动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控制好轨道1号线、2号线、6号线站点空间。加快宁启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继续推进连淮扬镇铁路、沪陕高速江都至广陵段、京沪高速扩容及南延过江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前期工作。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扬州段建成通水。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完成切滩900万方,加固堤防55公里。实施古运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推进500千伏扬州北输变电工程和配电网示范项目建设。
完善城市功能。围绕迎接扬州建城2500周年,启动实施100项城市功能性、标志性重大工程。编制“七河八岛”地区概念规划,并实施保护与开发。推进地下空间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启动规划建设市民服务中心、城市综合馆。推进体育公园体育场、国展中心三期、西部交通枢纽等工程,完善新城西区的城市副中心功能。实施文昌路沿线提升行动计划,重点围绕“一线、四片区、六个节点”完善提升文昌路功能。推进瘦西湖世界级公园建设。加快以南河下为重点的民居式客栈建设。实施古运河大王庙以东段等综合整治。组织实施六圩污水处理厂三期和第一水厂扩建项目,开工建设生活垃圾发电厂二期、餐厨废弃物和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处理厂。新建公交站棚50座,新改建公共厕所119座。
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巩固提升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做好迎接全国文明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工作。深入开展“三有三清”活动,加强静态交通建设和管理,运用政策杠杆支持和鼓励公共停车位建设,启动文昌阁地区交通疏解中环线改造工程,实施淮海路苏北医院段、跃进桥交通节点改造。抓好城市主干道绿化亮化美化和背街小巷环境卫生,大力整治违章建筑,做好户外广告、店牌店招和临时疏导点管理。完成二道河、北城河等14条河道的生态清淤。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智慧城市建设,提高数字化城管水平。完善城区主干道、旅游景点等标识系统。
六、以生态文明为支撑,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
坚决抓好节能减排。加大节能环保技术、循环利用技术、可再生资源技术以及新型节能建材等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加快环保科技产业园发展。实施节能“八大工程”,抓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节能减排,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创成各类节水型载体34家,完成节水技改项目10项。完成2家火电厂燃煤机组脱硝改造、7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扩能提标。建立健全节能和污染减排监测、统计、考核三大体系。
推进城乡生态建设。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市创建成果。提升“五路一环一河”绿化和美化建设水平,推进以瘦西湖、廖家沟、江都水利枢纽等为核心的城市生态园建设,开展全社会立体绿化活动,市区新增城市绿地100万平方米,创建市级园林式单位和居住区20个以上。积极打造南水北调生态廊道,提升大江风光带建设水平。全市新增造林5万亩。深入开展“美好城乡建设行动”,巩固提升农村“四位一体”长效管护成果,疏浚县乡河道210条,整治村庄河塘完成土方1921万方,新创省三星级“康居乡村”40个、市级“优美乡村”10个。扎实开展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新增大中型沼气工程30座。
加强资源环境保护。落实土地利用、保护与监管责任。建立土地优供、限供和不供的差别化供应机制。做大做实市、县两级土地储备中心。实施严格的环境准入标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土壤污染、危险废物污染、重金属污染防治力度,加强对饮用水环境、空气环境的监测监控。继续开展淮河流域、长江流域、南水北调水污染防治工作,确保高邮北澄子河断面水质稳定达标。
七、以民生幸福为根本,不断提高惠民利民水平
着力提高居民收入。继续开展“充分就业示范社区”和“充分转移就业乡镇”创建活动,城镇新增就业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4万人,培训城乡劳动者2.25万人,实行扬州籍大学生就业年两次推荐制度,职、技校毕业生在扬初始就业率80%以上。安置残疾人就业1000人。推动创业富民,开展创业培训4000人次以上,推介创业项目100个,扶持建设创业孵化基地10个。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经营性收入,明晰居民房屋所有权、农民土地使用权,支持居民经营性产权自由流动交易。积极开展富民合作,鼓励和引导居民多样化理财。把建筑业作为富民产业来抓,落实扶持政策,加强市场推介,全年建筑业产值增长15%。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转接,全市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均达98%以上。推进被征地农民转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大困难群体帮扶力度。启动新一轮低收入农户帮扶工程,确保到年底30%的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达5000元。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强公益性文化单位服务能力,满足市民对文化的基本需求。加大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继续推进文化博览城建设,创新文博场馆运营管理机制,支持文博志愿者参与服务。探索在全国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意义的古城保护模式。牵头做好大运河联合申遗工作。加大非遗项目保护和非遗传承人保障培养力度,培养更多的民间文化能人、文化传承人和群众文化团队带头人,打造特色品牌,活跃社区文化。创作一批现实题材和主旋律作品,打造一批文化艺术精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完善国有文化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创新经营机制,促其做大做强;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特色文化产业建设。大力推动创新文化建设,让一切创意想法、一切创新活动得到尊重、受到支持。放大“扬州好人”效应,针对不同群体选树不同典型,不断提高市民法制意识、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加快发展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投入、优质均衡发展。按照就近、优质原则加强幼儿园建设,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0所,创建省优质幼儿园8所。新创省义务教育现代化示范学校50所。进一步提升高中办学水平。着眼服务全市经济发展,优化提升职业教育质态。推进教育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加大对教师再教育、再提高的投入。提升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全面实施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工作,倡导市民健康生活方式。加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建设和绩效考核。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350元。支持发展中医药事业。推进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办好扬州马拉松赛,推进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不断提高扬州体育人口比例。积极开展地方公共外交。出版《扬州市志(1988-2005)》。
办好民生实事。规范市场价格和收费秩序,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加快区域供水进村入户管网改造。按照确保每户居民有房住原则改进经济适用房保障方式,推动公共租赁住房与廉租住房并轨运行,探索收储社会房源用于住房保障,市区新实现住房保障5650套(户)。全市住房公积金扩面6万人以上。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提升小区物业管理水平。继续实施“八老”改造,市区整治老小区95万平方米、公房解危4.5万平方米、改造“城中村”15个。推进农超对接,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实施市区农贸市场提档升级新三年规划。公交优先就是市民优先,按照便捷、价廉、舒适的原则,整合市区公交资源,办好城市公交。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护理员队伍和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建立政府为困难老年人购买养老服务制度,城区社区50%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达省级示范性标准。加强农村敬老院管理。进一步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
八、以共建共享为目标,切实加强社会管理
深化和谐社区建设。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公益项目为抓手,以多元投入为支撑,构建“三社联动”机制,促进社区、社团、社工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动作。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用两年时间解决市区全部社区服务用房,提高社区工作人员待遇,市区新建社区服务中心15个。加强和创新社会组织管理,扩大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范围和项目,重点培育发展30个以上社会服务类、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引导广大居民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共同创造幸福美好生活。
推动安全发展。严格落实企业法定代表人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常态机制,加强消防、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和危险化学品等领域安全工作,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完善应急指挥平台和应急信息预警体系,加强应急避难场所、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综合能力。
维护社会稳定。强化源头治理,巩固“四项排查”工作成果,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机制。开展好各级领导干部下访接访工作。深化法治扬州建设,继续抓好“六五”普法工作。强化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全面推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重视做好民族、宗教工作。深化建设平安扬州,推进技防城市建设,加强虚拟社会管理,积极预防和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创成一批省级双拥模范城(县、区)。
建设为民务实清廉政府
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效能。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和省委“十项规定”。大力弘扬深入基层调研、尊重群众首创、强化发展实效之风,大力弘扬敢于担当、勇于负责、善于落实之风,大力弘扬定了干、干必成、成必优之风。以科学发展为引领,着力推进制度创新,调适调优责权关系,充分调动市与区(县)、干部与群众各方力量,齐心协力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民生改善为目标,深入开展“三下三联三交”活动,一切从维护群众利益出发,一切从群众所急所盼出发,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办群众认可和满意的事;以精致高效为导向,优化工作流程设计,强化工作效能考核,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重点工作督查,切实增强政府专业化服务能力。
规范行政行为,坚持依法行政。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认真接受市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界意见。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严格执行市人大常委会关于讨论、决定重大事项的规定,健全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群众参与制度,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清理、确认并向社会公告行政执法主体,推行行政执法情况通报制度。推进行政调解和行政指导工作,创新行政复议工作机制,有效化解行政争议。
强化政务诚信,维护政府公信。加强公务员从政伦理和职业道德教育,建立健全政务诚信制度,以政务诚信推动商务诚信,带动全社会诚信建设。扩大政务公开范围,提升行政权力网上运行质量,加强政府新闻发布工作,办好市长信箱、“寄语市长”栏目和12345政府服务热线。推进市、县两级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建设。所有国资项目招投标实施技术、商务、信用“三合一”评标。强化对政府全口径预算、社会公共资金和节能减排、生态环保等工作的审计与监督。加大失信惩戒力度,坚决纠正政府机关失信行为。
坚持惩防并举,严格廉洁从政。以制度建设为根本,以规范权力运行为重点,着力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打响“清风扬州”品牌。加强执法监察、效能监察、廉政监察,强化审计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深入开展民主评议部门、行业风气和基层站所工作。围绕民生幸福工程推进落实情况,深化开展部门“三公开三报告”活动。加强财政收支管理、专项资金管理和国有资产管理,完善预算管理机制和程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提倡艰苦奋斗,勤俭办一切事业,打造清廉政府。